普华永道是全球最大的咨询机构之一,长期服务政府和企业的高质量发展。今年以来,聚焦全国五批已公示的广东1525家“小巨人”,普华永道进行了数据画像,并联合南方日报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发起“民营经济发展环境”双向调研活动,走进了30多家广东的“小巨人”,向各地政府机构征集到了近300件服务民营企业的案例。

 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?因为我们认为,“小巨人”是最具科技实力和成长性的民营企业,我们希望帮助这类企业快速成长,也为地方政府出台或优化政策提供决策参考。

  结合数据画像,从区域分布、赛道分布、创新能力、上市能力四个方面,我们对广东“小巨人”有以下四个发现。

  从区域分布看,广深佛莞这4座GDP超万亿的城市贡献了全省八成的“小巨人”企业,数量合计达到1259家,占比超过80%。其中,超过一半的“小巨人”来自深圳,达到752家。

  值得指出的是,作为广东经济第三城,佛山“小巨人”数量还不多,仅有86家(含复核未通过的8家),全国城市排名在25名开外、全省第四位。

  从赛道分布来看,广东“小巨人”主要集中在新一代电子信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先进材料和物联网四大产业赛道,它们呈现出创新能力强、专业化程度高、成长性好、产业链强链稳链补链作用突出等特点,是广东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力量。

  从群体的创新能力看,广东“小巨人”企业的科创实力表现亮眼,整体专利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广东平均专利授权量和平均高价值发明专利量分别达到98.65件和14.75件,高于江苏、浙江等省份的专利量。

  以佛山为例。专利数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创新能力。佛山的“小巨人”平均专利申请141件,其中发明专利占比约为45.8%,拥有近2.8件PCT专利。佛山平均专利对外许可数量表现突出,约1.77次/家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“小巨人”还是上市主力军。广东“小巨人”中的上市企业数达到了241家,上市率约为16%;合计市值达8124亿元,排名全国第三。其中,深圳依托深交所培育出104家上市“小巨人”,占全省的45%,在全国城市排名仅次于北京。

  但在肯定成绩之外,通过数据画像及调研,以及研究长三角“小巨人”的发展和培育经验,我们认为,包括佛山在内,广东“小巨人”要继续向上攀登,需直面四个问题。

  首先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。广东“小巨人”数量虽位居全国第一,但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远不及江苏及浙江,说明广东“小巨人”技术研发水平与江浙对比仍存在不少差距。具体到城市,2022年佛山科技研发的R&D投入为359.53亿元,东莞为458.72亿元,而苏州的这项数据达到了961.4亿元,远高于佛山东莞两市之和。

  其次是融资难和资金短缺。广东“小巨人”的融资渠道相对较少。此次调研中有企业在座谈时提到,部分国资平台的投资思路仍较为保守,企业找不到与其细分赛道相匹配的创投资金,研发投入和技术升级受到一定限制。

  在此之外,另外两个问题分别是人才引进培养难,以及“小巨人”出海难。我们研究发现,49%的广东“小巨人”正发展全球化业务,面临着信息安全、数据跨境、技术保护、财税合规等风险难题,这都将是广东“小巨人”在抢占全球供应链话语权过程中亟待解决的。

  我们认为,要破解上述四个问题,需要从加强产业链融通发展、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等四个方面着手。一是加强产业链融通发展,由“链主”来培育“小巨人”;二是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,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;三是转变政府引导基金及国资基金的投资思路,加大相应投资力度;四是加强企业治理,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。

  据我们观察,佛山仅有19家“小巨人”实现了上市。按照佛山培育上市企业的目标,到2026年,全市上市公司数量要达到135家左右。“小巨人”是佛山上市企业培育的重要对象,建议可提高“小巨人”上市培育的精准度,支持“小巨人”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优先纳入上市后备企业“白名单”,积极借鉴长三角地区的资本赋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验,构建“银行、创投机构、券商、律所、会计师事务所”的生态联盟,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、上市、“出海”提供一站式服务。

  合规管理则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。我们观察到,广东现在的“小巨人”企业普遍比较“年轻”,创始人团队很多是做技术出身的,不少企业缺乏合规的治理。为此,建议企业应建立健全内控规范体系,披露内控报告及完成内控问题整改,并定期实施内控评价,披露公司内部控制情况。在此过程中,企业可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,提高内控体系建设效率,降低自身风险。